冬日的午后,在堆龙德庆县马乡马村二组一栋崭新的藏式小院里,69岁的平措扎西老人坐在院中的一角安逸地晒着太阳。老人头戴传统藏式皮帽,身着传统藏式服装,脚蹬一双黑色皮靴。阳光斜照在老人身上,映衬着老人平静祥和的晚年生活。
“西藏和平解放前,我在农奴主家当农奴,给农奴主放羊。那时候,我不分白天黑夜地给农奴主干活,但总也吃不饱、穿不暖。要是犯了错,还要被关起来,不仅不让吃饭,还要用皮鞭抽打。”回忆在旧社会遭受的苦难,老人显得很激动,眼中的泪珠不时滑落。
西藏和平解放后,平措扎西跟随修建至当雄的公路,前后干了一年多时间。“跟修路,不仅发银元,还发酥油、糌粑、工作服。这时我才知道的政策好。从那时起,我就对自己说,要追随,好好工作,为国家作贡献。”说着说着,老人的声调逐渐放低,又哽咽起来。不过,他这次流的泪水是喜悦激动的泪水。
跟随修完路之后,平措扎西回到家乡务农,生活虽不算很富裕,但温饱问题总算解决了。改革开放后,老人在政府办的培训班学习兽医技术之后,在村里当起了兽医,一干就是20多年。
平措扎西老人告诉记者,最早当兽医时,他的工资是一个月9元钱,这在当时也算是一笔不少的收入。他用这笔钱抚养、教育孩子,生活还算平顺。现在,老人有一个儿子在上班,另外3个儿子在家务农。随着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好,在家务农的孩子们的收入也不断增多,相继盖起了新房。每逢过年过节,政府还会来慰问他们,发放一些慰问品和现金。
“我从内心深处感谢,感谢党的好政策。要是没有党的好政策,我或许早已不在人世,更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现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心里感到特别高兴。”老人激动地说道。(记者 杨正林)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