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的一年,你看的第一个展是什么呢?是疫情背景下对人与自然的探讨,还是艺术作品与文本记录、评论的空间共享,抑或是两位艺术家对机械“生命体”完全不同的想象?
“多物种之云”是美凯龙艺术中心规划的“谁拥有自然?”研究性系列展览的第一章。在这个展览中,我们试图呈现一则关于新型物种间关系的隐喻,其一方面指向了不同生命形式间形成的网络结构,另一方面亦涉及一个全球性的交换系统,“人类世”时代的物种以近乎信息、物质与能量的方式于其中流动。在这朵“云”内部,物种的边界异常模糊,且不再具有中心与边缘的区分,其“身份”亦不断经历交融、重组与变异,进而这个相互交织的过程逐渐演变为一个蔓生与延展的开放性世界。
“多物种之云”的艺术家通过与植物、动物、病毒、微生物以及真菌的互动来再次编织这些宇宙论模型,并将之转化为图像、诗歌及其他。“多物种之云”中的迷醉与幻觉象征着生命的繁荣,意味着我们在倾听一个多重宇宙的呼唤,并以情感与想象力来与之呼应。这里酝酿着一种浑圆、密匝的“共生诗学”,其不再仅仅将审美注意力置于那些通常被认为有“魅力”的事物之上,而是借由可视及可感的方法去发现那些被遗忘或遮蔽的生命形式,或者在不同物种的故事之间进行“转译”——艺术的能量无疑正集聚于此。
《山区说书人,讲故事的山区:一间故事剧院》(静帧),大米发酵姐妹俱乐部,单通道高清影像,16分16秒,2020。图片由艺术家及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亚马逊(蛇)》,帕梅拉·罗森克朗茨,丙烯、喷墨打印,154 × 213厘米,2021。图片由艺术家及施布特—玛格画廊提供
《美洲种》,罗梅蒂·科斯塔莱斯,黑白摄影印刷,铝板及胶合板裱装(6幅),20 × 30厘米,2013。图片由艺术家及美凯龙艺术中心提供
《向非洲蒿学习》,尤利·奥罗,三通道影像,丙烯、油画板,尺寸视空间而定,14分18秒,2019—2020,卢本巴希双年展委任创作,图片由艺术家及伦敦LUX提供
① 《使用蟾蜍石治疗忧郁症》,童义欣,显色打印,137.2 × 101.6厘米,2016。图片由艺术家及Vanguard画廊提供
② 《下落》,童义欣,显色打印,137.2 × 101.6厘米,2016—2022。图片由艺术家及Vanguard画廊提供
③ 《蹦床腿响尾蛇》,童义欣,蹦床镀锌钢腿,橡胶响尾蛇,蹦床安全防护罩泡沫管,钢管支架,150 × 40 × 43厘米,2016。图片由艺术家及Vanguard画廊提供
艺术家:卡罗琳娜·凯塞多 & 大卫·德·罗萨斯,塞尔希奥·罗哈斯·查韦斯,张欣,罗梅蒂·科斯塔莱斯,帕特里夏·多明戈斯,范加,费亦宁,刘窗,龙盼,尤利·奥罗,大米发酵姐妹俱乐部,帕梅拉·罗森克朗茨,童义欣,吴其育,杨沛铿,张文智,郑马乐
本次艺术项目“我怕你不敢真心实意地骂我”由艺术家佘璐芸和写作者siqi共同在七木空间呈现,挑战传统观看模式中作品的意义建构对于文本阐释的依赖。自杜尚开启艺术的潘多拉魔盒之后,对艺术作品的阐释活动成为了艺术品内在价值的判定,这也造成了日常物品向艺术品的转变,赋予艺术品隐含的观念和意义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获得其合法艺术身份的手段。
展览中的每件作品都对应一篇由siqi以不同体裁撰写的文本创作,通过这个较为硬性的介入方式,将作品与不同的语境关联在一起,反观文本在作品意义建构过程中起到的主导性作用。文本与作品之间形成的张力试图制造出感受力和想象力的活动空间,使观看回归到对作品本身的关注。艺术家期待在此次展览中得到观众真心实意的反馈与审视,彼此坦诚地看与被看。
本次展出的作品体现了佘璐芸个人化的艺术语言,如《当代艺术驱动器》《勿听勿视无言》等作品中的工业视觉元素,就源于她个人成长经历所塑造的审美风格。艺术家一直避免形式上的模仿与趋同,而是以个人化的视角和语言方式与社会对话,也试图与艺术生产、接受机制、传播和消费行为中的各种制度性结构和价值取向发生摩擦、碰撞。
UCCALab携手COEXIST共凝文化,于UCCALab北京艺术空间呈现汉斯·鲁埃迪·吉格尔与空山基中国首次双人展“吉格尔与空山基:明日迫近”。展出两位艺术家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创作的45件(组)作品,涵盖其代表性的雕塑、喷绘及装置作品,以并置的形式构建作品与艺术家同观众的视觉对话,基于两位艺术家的共同点和强烈反差所产生的吸引力和冲突感,碰撞出一触即发的戏剧张力。
吉格尔与空山基的双人展览曾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期间先后在日本东京和大阪展出,“明日迫近”作为两位艺术家中国首次双人展,在展览叙事、作品呈现、空间体验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策划,对吉格尔与空山基的创作脉络和内在联系亦进行了重新梳理:吉格尔与空山基皆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经历了以计算机、原子能的出现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世界大战与人口膨胀造成的人类生存危机,这些社会与文化变迁对他们的创作主题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两位艺术家还深受超现实主义与科幻电影与小说的影响,其艺术创作主题逐渐倾向于关注机器与生命体的有机结合。他们用非凡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创作了介于生物与机械之间的生命形式。吉格尔创作了融合生物、机械与技术为一体的“生物机械”系列;空山基则创作了兼具闪亮金属皮肤与人性魅力的“机械姬”系列。两位艺术家的艺术风格虽有极大差别——一位追求暗黑美学与神秘气质,作品令人恐惧不安;一位喜爱描绘光彩照人、透出奇妙灵魂的机械体,但他们对生物体与机械有机结合的持续探索与极致追求,皆展现出对未来世界人类生存境况的大胆设想。展览题为“明日迫近”,即是对两位艺术家创作精神的回应,意在强调思辨生命、自然和技术之间关系的紧迫性,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单一视角,引发对多元生命形式与意义更广泛的关注。
(左)汉斯·鲁埃迪 ·吉格尔,《出自〈提宏之旅〉作品集,1》,1970,纸上丝网印刷,100 × 70 cm;(中)汉斯 ·鲁埃迪·吉格尔,《出自〈提宏之旅〉作品集》,1970,纸上丝网印刷,100 × 70 cm;(右)汉斯·鲁埃迪·吉格尔,《出自〈提宏之旅〉作品集,2》,1970,纸上丝网印刷,100 × 70 cm。©汉斯 ·鲁埃迪 ·吉格尔遗产。图片由 UCCA Lab提供
汉斯 ·鲁埃迪 ·吉格尔,《守护天使(卡门)》,2002,铝,32 × 31 × 24 cm。©汉斯 ·鲁埃迪 ·吉格尔遗产。图片由UCCA Lab提供
空山基,《悬浮机械姬版本2》,2022,ABS树脂、纤维玻璃、不锈钢、电镀银喷漆、LED灯,共 6件,每件:270 × 103 × 108 cm。©空山基。图片由UCCA Lab提供 (3)
空山基,《悬浮机械姬版本 2》,2022,ABS树脂、纤维玻璃、不锈钢、电镀银喷漆、LED灯,共6件,每件:270 × 103 × 108 cm。©空山基。图片由UCCA Lab提供 (7)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UCCA Lab北京艺术空间
郭凤怡的画叫什么画?自然超能是什么意思?人体数字密码是什么?人的大脑从开始到现在都经过那些动物?
这些南辕北辙又多少有些⻛⻢不接的提问,都来自于艺术家郭凤怡对其作品的命名。它们或许可以被视为一种“创作主题”,但更是郭凤怡彼时尚处启蒙的问题意识,以及,尚能发问的纯真与冲动。
如此画画,或许是郭凤怡彼时唯一的最后的抒情。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认知和时间一样,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间美术还是原生艺术,无论现代艺术还是当代艺术,郭凤怡都不顺从某个单一系统规则的“合理经验”。要知道,这些绘画绝大部分都发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连当代艺术的概念话语在彼时的中国还尚模棱两可。于是,谈论郭凤怡的绘画,不仅是谈一种绘画的类型,谈一种阅读的方法,谈一种艺术的合法性,还是一种不能撇清社会背景、历史情境、文化角力等多种尺度下意外发生的现象,以及更重要的是,还是在一个时刻冲突和变化的世界里如何行动的方式。
疫情期间,周承舟拍摄了大量被废弃的游乐场,他让这些曾经热闹无比的乐园重见天日。它们曾见证过许多人无忧无虑的欢乐,见证过自我意识的觉醒、叛逆和逃离,即使我们早已告别家乡,它们仍以潜意识方式持续影响我们的观念和行为。
这些被周承舟描述为“曾经路过人类心灵”的娱乐消费物,是我们曾经的集体记忆,却也是一片片梦想被抽空的土地,欢乐早已逃离,新闯入者进行着新的表演。
周承舟的作品在纪实风格的基底上,流露出超越时间的轻盈感和清新感。在摄影观念上,他继续展开对精神领域的探索,所见景观因为人的闯入,营造出似是而非的梦境感。
我们有幸成为第一批作品“观看者”,这些作品也有幸获得全球最权威摄影平台LensCulture2022夏季公开赛(Summer Open Awards)奖项,这是中国摄影师和摄影作品首次获此殊荣。它们还将漂洋过海,于2023年5月在Photo London展出。
近期评论